【戲劇療遇案例分享】啥也不做的石頭,疑?石頭不是本來就啥也不做嗎?


大家好,我是戲劇治療師楊秉儒,我要分享一個實際案例,來說明戲劇治療角色分析法是怎麼協助個案處理生活中的困境,這個案例的標題是「啥也不做的石頭,疑?石頭不是本來就啥也不做嗎?」,我們開始吧。


當事人是一個年約六十歲的女性,她來參加角色分析戲劇療遇工作坊想探索的困境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她覺得生活裡被太多責任綑綁所以感到不自由;第二是她經常感到自己不被身邊的人所重視,這種不被重視的感覺常常讓她感到寂寞。

照例,在戲劇療遇工作的初期我請當事人按照主角、阻礙者、幫助者三個角色的架構去創作一個虛構的故事,於是當事人用魚(主角)、石頭(阻礙者)、風(幫助者)三個角色來創作她的故事,原初故事是這樣寫的:

在山腳下,融了雪水的池子,有一隻魚(主角)被池中的大石頭(阻礙者)刮傷了鱗片,游來游去,無法自由游動,後來吹來一陣風(幫助者),讓魚能游得好些,樹枝被吹開,讓魚也能游動,比較自由,水流比較順暢。

接著,在初期的團體戲劇療遇工作坊中,我請當事人擔任導演,將這個故事中最關鍵、最重要的一個故事片段請同學演出來,一個大約一分鐘的短劇,在戲劇治療角色分析法中這幕戲我們稱做「原始演出」,當事人的原始演出沒有對話,演員主要以肢體來呈現,這幕戲大致是這樣演的:

魚在水裡游,遇到躺在水道中央的石頭,游得很辛苦,魚鱗都被刮傷,好不容易游過了石頭,休息了一下,風吹來,把樹枝吹走。魚想離開好像又有點捨不得的感覺,水很乾淨,魚又再次嘗試游過石頭,但這次游不過,試了很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從原初故事到當事人導演的這個原始演出,有一些不同之處?對我來說,這個過程起到了一個「聚焦」或說是「去蕪存菁」的作用,我們會發現,在原初故事中當事人描述魚(主角)因為被石頭(阻礙者)刮傷鱗片,所以無法自由游動。但在原始演出中,我們看到魚(主角)在進行的一個戲劇行動:就是雖然牠第一次已經游過了石頭,但牠卻捨不得離開,所以又回頭再次嘗試游過石頭,但這次穿越不過,試了很久,這幕戲就停在這裡。

這幕戲首先讓我聯想到,當事人曾分享讓她感覺不自由、目前在生活中一個很大的責任是去照顧年邁且健康狀況不佳的父母。當事人在客觀情境下是可以卸下這個責任的,例如他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聘用專業看護來分擔她照顧父母的責任,或是她其實有其他兄弟姊妹能夠幫忙,但不知怎麼的當事人就是想要自己親自去做,然後又同時覺得不自由被捆綁,很像原始演出裡的那條魚一樣,明明已經游穿過阻礙者石頭了,又不由自主地游回來想要再次穿越石頭,而反覆地卡在這個水池中。

經過簡短地討論,當事人認為,在這個原始演出的戲劇片段中,魚(主角)想要做的戲劇行動是:我想要離開石頭(阻礙者)。而石頭(阻礙者)想要做的戲劇行動則是:我想要什麼都不做。

當事人表示,這個石頭讓她聯想到她的爸爸,自小,爸爸都顯得怯弱,如果當事人在學校遇到什麼困難,通常爸爸都默不吭聲,而由媽媽出面處理事情。

另外,這個阻礙者石頭也讓她想到她的妹妹。這個妹妹在學校當教授,把父母安排在她住家隔壁住,會和當事人輪流去照顧父母。當事人在看顧父母的想法上和妹妹不同,常常會覺得妹妹沒有照顧好父母,最終會用一種「如果你不做,那就通通我來做」的方式來回應這些不合,結果就是讓自己看顧父母的責任加重,而感到不自由。所以當事人認為在現階段的生活中,妹妹就像是那顆石頭(阻礙者),做著「我想要什麼都不做」的這個行動。

接著我們就會開始進行戲療角色分析法最核心的工作:所謂的「修正演出」和「阻礙探索」,與原始演出不同的是,在修正演出中我們首先會請當事人從主角「魚」開始扮演,親自去替這隻魚扭轉牠的「人生劇本」,其他角色則由工作坊其他同學去認演。修正演出是「半即興」的演出,分飾這三個角色的三個演員會在舞台上,根據他們自身對原初故事及認演角色的個人體會,自由地與其他角色互動及開展新劇情,於是,這幕戲就會開始變化。

接著,在每次的修正演出結束後,我們會進行阻礙探索,就是協助演員去反思剛在修正演出時想做的行動是什麼?感受為何?還有什麼沒有做到滿意的?這個當事人第一次在團體工作坊擔任主角時,共經歷了四次的修正演出,主角魚在戲中想做的行動開始有了如下的變化:

我想要離開石頭(阻礙者) (第一次修演)

我想要留下石頭(阻礙者) (第二次修演)

我想要讓石頭(阻礙者)陪伴我 (第三次修演)

我想要讓石頭(阻礙者)和我互相關心(第四次修演)

雖然我們在探索的是這個虛構故事裡主角魚真正想做的行動,但神奇地是這個行動往往也是當事人在她的現實生活中無意識重複在做的一個行動。

通常愈上面的行動句代表當事人在理性上想要做的行動,而愈往下走,就會是那個當事人在現實生活中莫名地在重複的一個無意識行動。

透過上述行動句的討論,當事人繼續和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經驗相連結,例如她雖然在看顧父母的想法上和妹妹不合,但也時常在父母家做好晚餐邀請妹妹一起吃飯,而妹妹經常表示學校有事要忙所以未回應她的邀約,這讓當事人有一種「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這個感覺連結了當初她想探索的第二種狀態,不被重視的「寂寞感」。

在活動的最後,我會根據這幾次的修正演出,導演一個新的戲劇片段給主角看,這個戲劇片段叫做「結尾演出」,當事人的結尾演出是這樣演的:

魚問石頭:你還好嗎? 你怎麼了?
(石頭躲起來)
魚:我坐遠一點,你會好一點嗎?
(石頭表現得沒有太多反應)
(魚自己轉過去,轉另一個方向)
魚:那這樣再離你遠一點,會不會好一點?
(石頭趴著)
(魚走了,離開前還看了一下石頭)
石頭:你找我有事嗎?
魚:沒事,我只是關心你好不好。
石頭:你是誰?
魚:我是小魚。
石頭:喔…小魚…
魚:我可以和你一起曬日光浴嗎?
石頭:你可以去別的地方曬嗎?
魚:我想和你一起曬。
(石頭面露為難的表情)

如果我們的工作在正確的方向,這個結尾演出可以說是當事人目前帶在身上重複運作的一齣人生劇本。我認為這個結尾演出將當事人起初兩個看似不相干的狀態:「不自由」和「不被重視的感覺」相連了起來。在現實生活中,她就像那隻魚(主角)一樣,經常在做「我想要讓讓石頭和我互相關心」這個行動,所以她做了許多本不該是自己責任的事情,例如把照顧父母的責任一肩扛下、替妹妹煮好晚餐,隱隱約約期待石頭的情感回饋。而妹妹或其他人,往往像石頭(阻礙者)一般:什麼都不做,結果就是當事人陷入責任太多不自由但又寂寞的狀態。當事人雖然在理性上想要離開石頭、拋下這些責任,卻無法果斷地停止自己這些付出的行動,最終就是重複陷入失望、不被重視的寂寞感受,我會稱這個狀態是一種「寂寞上癮」。

團體工作坊結束以後,當事人和我開始了個人版的角色分析戲劇療遇工作,個人版工作的最大特色是我會親自和當事人上舞台修正演出,而在沒有其他同學的情況下,我們的修正演出會非常的聚焦。我們總共進行了五次的個人版工作,最大的收穫是我們更明白了主角(魚)和阻礙者(石頭)的想要。我們發現,石頭(阻礙者)在「我想要什麼都不做」的背後其實是「我想要照顧魚,但我無能為力因為我是石頭」。而主角「我想要讓石頭和我互相關心」更精準地的說法是「我想要讓石頭照顧我」。這個行動句讓當事人感觸很深,她表示自小她就一直感覺沒有得到長輩足夠的照顧。個人版戲療某次的結尾演出反映了當事人的狀態,戲是這樣演的:

(石頭躺在地上呈現大字型)
石頭:我一直覺得你好像不相信我是石頭,一直在我這邊繞來繞去,我怕拖累你,才想要你趕快離開。
魚:沒有,我知道你是石頭了,我現在知道你是石頭。
石頭:為什麼你聽起來有點不開心?
魚:不會,我現在不會,我知道你是石頭了,反正這裡有我沒有我在你心裡對你都沒影響。
石頭:雖然我是石頭,但我其實很想活過來,替你做點什麼。雖然我沒辦法按你希望,但我還是希望能為你做點什麼。
魚:好啦,我可以離開了,我希望我回來時你還記得我。
石頭:是你不會記得我吧,你已看清我是石頭。
魚:可能吧。你是石頭,你記不記得我,我記不記得你,都不重要了。
石頭:好啊,只要你過的好就好。
魚:反正我已經認清你是石頭了,你也不要再講能為我做什麼了。

在最後一次和當事人見面的談話中,當事人和我分享了她近期生活中的一個事件,她試著請妹妹來父母家和她分擔一些照顧父母的工作,想說也藉此機會看看妹妹,妹妹卻無法回應當事人的期待,讓當事人感到失望且氣憤。後來,她決定刪除掉妹妹的Line,切斷這個和妹妹間比較方便的聯絡方式,雖然她們還是能用電話及簡訊連絡,但對當事人來說,沒有Line以後能和妹妹拉出多一點距離。然後同時,當事人決定花很多錢僱用一個台灣籍的看護來照顧父母。當她做了這樣的決定及行動後,她覺得她好像可以變得像故事裡的阻礙者石頭一樣「什麼都不做」,就像是不用去在意妹妹有沒有回應她,這個「什麼都不做」讓她感到很自由。

以我來看這個事件,我看到了幾個部分,第一,透過刪除妹妹的Line,當事人終於能按照她理性上想做的行動去執行「我想要離開石頭(阻礙者)」這個行動,不會像故事裡的主角魚一般,明明想要離開石頭,卻偏偏離不開一直回頭去穿越石頭。第二,在讓當事人反覆地輪流演出魚(主角)和石頭(阻礙者)後,她似乎開始對阻礙者石頭的角色多了一些認同,能辨識出自己身上也有「我想要什麼都不做」的這一面。當事人曾經表示透過角色分析戲劇療遇工作,她終於能夠接受「石頭就是石頭」,和當事人(魚)是不同物種的。她覺得自己現在終於能放下過去這些對石頭的期待,縱使這個「放下」讓她感到有些哀傷。

當事人在我們工作的後期,多次表示她「知道了」這個在重複的人生劇本,我認為這個「知道」讓她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出更理性的行動,例如雇用看護照顧父母;在主觀的感受上也能從這種長期「不自由」的感受中稍稍解脫一下。

雖然我認為當事人的故事還有繼續探索下去的潛力,特別是如何更深刻地覺察那個「不被重視的寂寞感」背後的想要,但當事人表示在戲療工作中得到的收穫已經足夠讓她渡過現階段的困境,初來找我時想處理的困擾似乎已經不在她的心頭上,於是我們的戲療探索工作到此暫告了一個段落。

以上就是我們這次的案例分享,有任何問題或想法也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我是戲劇治療師楊秉儒,我在經營角色分析戲劇療遇工作坊,我的工作主要在協助參與者探索:「是什麼阻擋我扮演我想扮演的角色,來完成讓我滿意的人生劇本?」工作坊資訊將在影片下方說明欄。如果喜歡我的影片,歡迎訂閱按讚加分享,我們下次見。掰掰!

➤完整案例分享影片連結:https://youtu.be/MQk5pPlJXug

最新工作坊詳情及線上報名:https://linktr.ee/roleanalysis

發表留言